畲族聚居村大多交错杂处于汉族村落群中,也存在畲、汉人民杂居于同一村落的情况,形成大散居、小聚居的居住格局。由于长期毗邻而居,畲、汉人民之间的交流交往十分频繁,居住习惯生活习惯也极为相似。
▲在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新圩镇官畲村的凤凰台上,村民表演畲族传统舞蹈(资料照片)。新华社发
从“草寮厝”到“土墙厝”: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见证
“厝”为闽方言中“家”和“房子”的意思。早期畲族的居所以“茅草寮”为主,即用茅草搭建的山棚,也被称为“草寮厝”。这种居所形式较为简单,大多呈“一”字型横向展开,以厅堂为中心,两侧布置厢房,以满足基本居住需求为主。
在“草寮厝”演进的过程中,形成了“孩儿撑伞”这种极富特色的民居形式:其承重的主要构件是房屋中央的一根柱子,为伞柄;屋架直接落在土墙上,檐部顶梁柱用木材连接,这些构件起连接作用和部分承重作用,为伞骨;屋顶是四面尺寸相同的等腰三角形组成的四角攒尖顶,为伞面。因其室内空间高度较低,犹如一个身量未足的孩童举着一把撑开的伞,“孩儿撑伞”一名因此而来。这种类型的民居尽管简陋,但非常实用,不过今天已经较为少见。
明清之后,伴随着民族间的交流往来愈加频繁,畲族从游耕农业转向定居农业,住宅也以土木结构为主,称为“土墙厝”,也叫“泥间”或“瓦寮”。土墙厝四面以土夯筑墙体,屋架直接置于山墙上,屋顶呈“金”字形,覆盖瓦片,有四扇、六扇、八扇之分。
“土墙厝”一般为一层,若有二层,则多用于存储粮食或杂物。室内通常厅堂居中,左右为厢房。厅堂又分为前后庭,中有木屏间隔,两旁留两个小门,左门顶上设神龛,右门顶上设祖先牌位,后庭放置日用杂物。左右厢房两边,常加建“撇舍”或“量股”。“撇舍”只有一层,主要作为厨房或杂物间、牛舍;“量股”为两层,分为前后两间,可作为卧室、杂物间或厨房,厨房通常不设烟囱。畲族同胞每家灶前均设有火塘,冬天全家人围坐火塘烤火取暖,是重要的生活空间。清代,富裕的畲族大户还建造了大型宏伟的“大厝”,厝内立柱梁架交错有致,斗拱榫卯连接无间,展现了畲族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。
畲族传统民居建筑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,大量使用天然的木、石、土、草等,通过材料的运用技巧与搭配组合,营造居住空间,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,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。畲族的乡土建筑和聚落形态是畲族人民与自然、社会关系的空间呈现,记录了畲族工匠对于古法技艺的赓续传承,见证了畲汉民族文化融合共生、互映生辉的发展历程。
▲位于浙南山区的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惠明寺村。新华社发 李肃人摄
【作者单位: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。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研究专项“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觉形象聚类分析与图谱建构”(项目号20VMZ008)研究成果。】
来源:中国民族报
监制/肖静芳 统筹/王珍 编辑/丛蓉 制作/石建杭
长
按
二
维
码
中国民族报微信期待您的关注
中国民族报社新媒体部
出 品
国内统一刊号:CN11-0192
邮发代号:1-236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免费的同城交友软件大盘点,看看哪款适合你
为什么灵魂契合比有颜有钱更重要?这才是真正的心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