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京华时报
对于下调中国主权评级,最好的办法不是单纯指责其唱空唱衰,而是既要识别辨明真伪,防止在国际市场上掀起波澜,更要凸现改革方向,透明经济管理。
据报道,3月以来,位列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穆迪和标普接连下调中国评级展望。政府债务上升、外储下降、推进改革有不确定性,成为其作出调整的主要理由。对此,财政部日前多次作出回应:对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无需care,国际评级机构高估了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,低估了中国推进改革、应对风险的能力。还有舆论认为,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向有夸大其词、“雪上加霜”的特点,甚至不排除有配合国际市场做空人民币、发动金融战争之嫌。
查看国际主权评级机构的评级历史,确实不乏失准记录。2007年次贷危机最终引发金融危机,然而国际评级机构无视房贷违约率飙升的情况,仍对相关金融产品维持最高等级评级,招致普遍质疑和欧盟调查;针对国家负债情况,国际评级向来采取双重标准,对于高负债的美日等国维持高等级评级,而对新兴市场国家则实施严苛标准。研究表明,国际评级机构对新兴市场政府的评级,通常比负债水平近似的发达国家低6到10个等级。这些事实,即使不是国际评级机构将评级权力当作牟利甚至政治工具的证明,至少也显示了其自身存在明显的局限性。
从这个角度说,对于近期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行动,确实无需过度关切。在两大机构下调中国评级展望后,国际市场上的人民币产品和中国概念股也并未随之起舞。这或许已经预示了穆迪和标普的又一次失准。事实上,以中国经济结构的复杂性、改革涉及的深度和广度、经济发展的禀赋、韧性、管理能力的变化等情况看,无论国际评级机构的打分项目多么缜密,也很难覆盖和映射出全貌。
尽管如此,对于国际评级机构近期的动作,仍需辩证看待。假如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中国评级展望的理由建立在虚假、伪造信息的基础上,自然可以称之为一派胡言,并有理由猜测其动机;假如有部分真实信息支持,则不妨当作值得重视的警讯,予以适当重视。毕竟,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,有可能影响资本流向和中国企业海外融资成本的高低。而这些影响又与中国经济空间相关联,一味强调国际评级机构的恶意,或忽视其影响,绝非万全应对之策。而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中国主权评级展望的三大理由,并非完全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。对新兴市场国家传统的严苛标准,让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政府债务上升尤其敏感,而外储下降、改革有不确定性也有事实证明。尽管国际评级机构找的这三个理由,有以西方经济管理思维硬套中国经济之嫌,但正向看也提醒了我们,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再现,需要维持必要的外储规模以保证经济安全,推动改革收获改革红利才能增强市场信心。无论国际评级机构打出什么分数,这三条都需要重视。
因此,对于下调中国主权评级,最好的办法不是单纯指责其唱空唱衰,而是既要识别辨明真伪,防止在国际市场上掀起波澜,更要凸现改革方向,透明经济管理。目标坚定,方向明确,步伐扎实,才是要保持的定力,才能对中国经济评判者们给出最明确的回答。